在書刊印刷企業被逼尋求突圍的時候,圍城外的企業卻正覬覦著這個行業,天津長榮與臺灣健豪聯手成立云印刷科技公司就是典型代表。試想,如果書刊印刷已經日薄西山走向滅亡,還會有人來甘當陪葬?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氣數漸衰的書刊印刷需要的是重新調理,關鍵是如何補氣?與互聯網聯手、與在臺灣做得風生水起的合版印刷聯手或許能夠增加銳氣?我們當然愿意拭目以待。
也就是在這次開會的時候,會務組安排參觀了深圳市精密達機械有限公司與東莞市晟圖釘裝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這兩家印機制造企業在新產品的開發上注重市場導向,它們的做法同樣值得書刊印刷企業學習。精密達注重的是數字印刷的發展方向,在數字印后設備上傾注著滿腔熱情;東莞晟圖開發的印后設備則不光能滿足精裝圖書的書殼制作需要,而且能滿足包裝的紙盒制作需要,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更強。在這點上,書刊印刷企業為何不能向他們看齊呢?
馬云曾經很直白地說過一句令人有點震撼的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絕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筆榭∷⑵笠到裉烀媼俚男問剖茄暇鋅岬?,他們應該有?;?,但不需要恐懼心;他們需要奮爭,而不是自覺絕望就“繳械投降”。為了應對互聯網對書刊印刷企業帶來的挑戰,已經有不少企業“涉水過河”,并安然抵達彼岸,后繼者又何須懷揣恐懼?處于艱難轉型期的他們,要想迎來更為光明燦爛的后天,首先就得安然度過?;械慕裉煊朊魈?,這雖說很難,但考驗的是投資人、經理人的遠見、決心、團隊組織能力與企業員工隊伍的執行力。